第(1/3)页 《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主人公是伐木工的儿子孙长宁,从小在林区长大,热爱自然,具有灵性。 森林是他的乐园,在这里他快乐地长大。 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从燕京来到这片森林的梁老师,被他的笛声吸引。 “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 梁老师发现长宁的音乐天赋,此后长宁跟梁老师学习音乐。 在笛声中他们劳动,从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终梁老师因疾病离开人世,长宁带着梁老师的愿望,离开森林,去燕京开始他的音乐梦想。 长宁的演出引起教授共鸣,他被曲子深深地吸引。 教授是梁老师的同学,得知这是挚友的得意门生,决定录取长宁。 森林里来的孩子走进音乐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 …… 小说没有一味指责谁。 但你读完小说,能明白人们的苦痛。 他们渴望学习,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林爱民选择这篇小说,最看重它的文学性。 至于反思,也是陈思崇提及,他趁机将其定性罢了。 伤痕要谈,但谈了后要做什么。 要反思! 这才是他的目的。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能领悟哪些,跟个人阅历和生活环境相关。 “陈组长总结得很好。” 他笑着回应:“我脑海里本来只是有个模糊念头,您让我拨云见日、如梦方醒。” “好小子!” 陈思崇点点林爱民:“太滑头了!” “上篇小说的自我评述呢?” 他说出来此的目的。 “差点儿忘了。” 林爱民故意拍拍脑门,从口袋里拿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自我评述。 “你可以永远相信《燕京文艺》。” 陈思崇接过稿子,意味深长道。 “当然!” 林爱民毫不犹豫:“德凝姐和陈组长的情意,我不会忘记。” “你再等等。” 章徳凝狠狠瞪他一眼。 滑头! 只顾着看三篇稿子,她忘记评述的事情了。 林爱民没有第一时间交出来,也是在观察《燕京文艺》的态度吧。 好在陈思崇组长提醒,否则他们就错过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