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这些瞒不过有心人沈江华,所以他拿到相关部门出示的文件,立即去了艾晴家。 艾晴老人头发花白,好在精神还算矍铄。 这些年日子过得困苦,他患了前列腺增生,如厕太远,不是很方便。 “您还想住丰收胡同?” 沈江华问了老人家的需求,再想想目前安排的住房,点了点头:“史家胡同27号离公厕的确远,我帮您问问。” 也是巧了! 丰收胡同艾晴老人的旧住宅,正好这个时间点儿腾出来。 回做协沟通,再找了相关部门,4月下旬,艾晴一家搬到旧庭院。 “小沈同志!” 艾晴握住沈江华的手,满脸激动:“幸亏你帮忙奔走,我终于有了可以创作的住所。” “都是我该做的。” 沈江华有感而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老要谢,就谢您曾经写的这两句诗。” “不是林爱民同志接受采访时吟诵,他就不会招致某些人诋毁。” “没有他反驳施怀仁,就不会有人率先关注您。” …… 他叙述艾晴提前安置的前因后果,话里透着唏嘘:“如果您没有提前复出,丰收胡同的房子很可能安排给其他人。” “您看看爱民同志写的小说。” 沈江华早有准备,拿出《燕京文艺》第3、4期,和《人民文学》、《魔都文艺》第4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森林里来的孩子》!” “《灵与肉》!” “《巴山夜雨》!” “您慢慢看!” 他告辞离开。 甚少与外界联系的艾晴,读完四篇小说,以及林爱民的自我论述,掩卷感慨:“是个好苗子!” 他叫来儿子艾单:“我要写字!” 艾单立即磨墨。 手持毛笔,艾晴挥毫,在宣纸上写下十个字。 【重回旧庭院,不忘诗句缘】 “你已经十六,也是个小伙子了。” 他盯住儿子:“亲手交给林爱民,全我们俩诗友的缘分。” “明白!” 跟着父亲读了林爱民小说,艾单是佩服对方才华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