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陆高试探着开口:“胜者,应该是秦国吧?” “秦国得地得人,焉能说不上得胜?” 一众将领都觉得李弘这句话的问题很大,谁说战争一定会有一方得胜呢? 两败俱伤的战争大家又不是没打过。 更遑论秦国此战虽然致使内部出现了些许问题,但终究还是胜了的。 李弘没有在意众将异样的目光,缓声开口:“在本将看来,代、燕、齐攻赵之战,真正的得胜者乃是……” “大王!” “借此一战,大王除去了大量的家父旧部、你我袍泽。” “秦长安君早早告知其会令地龙翻身于代,大王却熟视无睹、任由代地遭受重创,以至于家父的诸多旧部家破人亡、哀嚎不止,更令得代地近乎于化作一片白地,家父的根基付诸一炬!” “大王非但不愿赈济灾民,还在地龙翻身之后便征走了代地所有青壮,而后又迁都于蓟城,又拔擢涿蹋等诸多上谷郡、右北平郡权贵豪强进入朝堂,令毫无功劳的他们继任了吾等那些牺牲的袍泽的官职,与吾等分庭抗礼。” “昔日吾等可以力谏大王,大王不敢擅动家父分毫。” “今日吾等的声音在朝堂之中却已经微不可闻,大王更是屡屡无视家父的正当请求。” “昔日大王名为代王,但代国上下却多尊家父。” “今日大王却以不知多少袍泽黎庶的血和泪为工具,彻底掌握了代国上下!” 听着李弘的话语,帐内众将心底发寒。 他们想要反驳李弘的分析,却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反驳李弘的话语。 事实就是,代、燕、齐攻秦之战前,李牧在代国的威望远高于代王嘉,是李牧愿意让代王嘉做代王,代王嘉才能做代王。 而在代、燕、齐攻秦之战后,代王嘉在代国的威望已经远远高于李牧,是代王嘉愿意让李牧活着,李牧才能活着。 朝堂局势的陡然转换,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场代、燕、齐攻秦之战和一场代地的地龙翻身! 而众所周知的是,这场战争是代王嘉一力推动的,这场地龙翻身之所以没能得到丝毫预先应对和震后赈济,也是代王嘉一力决断的。 这一切都让所有将领没法反驳! 李弘加重语气下了结论:“大王,绝对不是大王表现出来的那般仁王。” “大王乃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枭雄!” “而家父、本将还有在场所有袍泽,都是大王眼中那冰冷的代价。” “一旦大王以为吾等对大王无用甚至是有害于大王,大王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杀死吾等!” 赵姜艰难的咽了口唾沫,讪讪道:“不、不至于吧?” “本将是看着大王长大的。” “大王自幼就被大儒誉为仁义君子,赞其品行高洁,这是赵国所有臣子将领都知道的事。” “虽然此战大王与胡贼合盟,但也是被逼无奈之选。” “大王理应不至于那般残忍冷酷、视吾等如草芥才是!” 赵姜没说哪怕半句假话。 赵姜对代王嘉没有忠诚可言,也随时准备卷铺盖走人,但那是出于国力和利益的考量,不代表赵姜对代王嘉本人有负面的看法。 作为赵国王室子弟,赵姜说是看着代王嘉长大的绝不为过。 就算是赵姜自己看走眼了,难道赵国君臣也全都看走眼了吗? 李弘目光转向赵姜,沉声发问:“谁人赞大王为仁义君子?” 赵姜略一回忆便开口说:“自是大王昔日的夫子公孙惑、南宫漾等诸位大贤。” 李弘追问:“昔年大王被赵王无由下狱,诸多仁人义士齐心合力救出大王,其中就有公孙惑、南宫漾等人。” “公孙惑为护卫大王逃出邯郸而战死于邯郸城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