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朝堂之上。 诸位文武大臣,包括太后,幼主看向虞清寒脸上,都带着惊讶的神色。 一位年老的大臣称奇道:“确实是朝阳公主!我三年前我在朝堂上见过她一面,绝对不会有错的。” “是她,不会有错的,开国检阅大军之际,我在人群中遥遥望过公主一眼。”一名年轻武官也是回忆道。 “三年了,她还是这般英姿凛然,气势倒是更加雄厚了。” “公主回来了,那幼主” “这就不是我等能操心的事情了。” 看到公主的一刹那。 许多大臣就已经猜到了,公主这次回来,来者不善。 与其说是勤王大军,不如说是有备而来。 龙椅上的这对母子,恐怕. 当然,这些话他们只能在心里想想,这是皇室自家的事情,他们无权干涉。 众人在打量虞清寒,虞清寒自然也在观察他们。 尤其是龙椅上的小屁孩。 虞清寒看着幼主,若有所思。 想必这个小男孩,就是自己的亲外甥了。 看来她二哥是真的去了。 如今整个大夏,居然由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做主。 不得不说,真够荒谬的。 对于朝堂众人的态度,虞清寒还不清楚。 她唯一能肯定的是,自己这次回来,是为了帝位。 相比二哥的当皇帝的私心,她纯粹的多。 被逼到如今这个份上,大夏即将亡国,她不得不站出来。 即使是为了百姓,这个帝位她也必须争。 她只要想,完全有这个实力。 长宁帝军就在城中,加之以她在军中的威望,得帝位易如反掌。 珠帘后的太后看到虞清寒身上的气势,就已经猜到了对方回来的真正目的。 她虽然不操心国事,见识不深,但并不蠢。 朝阳公主蛰伏多年,失踪了这么久,这个时候带大军入京,赤裸裸的目的,即便是傻子也看的出来。 太后缓缓开口,目光中带着笑意道:“朝阳,你没事真是太好了,本宫还以为你不在了,当初先皇真是担心坏了。” 声音中,仿佛对以往的事情都不再追究了,可还是有意无意的点了一下文宗皇帝,希望能让对方顾忌一番。 “承蒙太后关心了,眼下大夏遭遇大祸,我势必要站出来,若是我父皇还在,想必也不会想看到大夏变成这个样子。” 虞清寒不紧不慢,摆出了太祖皇帝,表明自己的正统性。 看着两人隔空问话,不少大臣都是察觉到了一股交锋的味道。 但是从表面上,又看不出什么。 太后好歹曾经是后宫之主,对于权术还是懂得一二,她听到虞清寒的话外之意,显然也在意料之中。 朝阳公主,不仅是为了帝位而来,同时她也要肃清境内的异族。 对方无疑是挽救大夏于狂澜的最佳人选。 作为昔日的上将,大夏军神,只要领军,就没有她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抵御了这次危机,朝阳公主就能在朝野积攒大量的威望,凭借这股威望,顺势登基,只是动动手的事。 可她会怎么对待自己呢? 太后的内心想的也很简单。 这皇位,她算是无欲无求了。 她的丈夫死在了皇位上,她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自己一心一意,只想抚养儿子长大,然后过一辈子荣华富贵生活就行了。 她本就不是一个有野心的女子。 自己有几斤几两,她很清楚。 她争不过虞清寒。 在此之前,她必须争取到足够的保障,保证自己的处境。 太后顿了一会儿后,不禁问道: “眼下,公主有何打算,有把握对付北境的异族吗,我等的处境是否安全?” 不仅是询问京城的安危,侧面也是询问虞清寒对自己的态度。 她需要知道对方的态度。 虞清寒自然也是听出来了,淡淡道:“修筑城防,统御大军,抵挡来犯之敌,有我在,放心好了,我必然会保护京城,太后的安危也不是问题。” 言外之意是,交出帝位和军权,我保你们母子平安。 太后听罢,沉寂片刻,再次问道: “那异族的狼骑,公主可有把握应对?” “我听说北方的不少州郡,都惨遭屠戮,狼骑来去自如,行踪不定,宛若闪电突击,怕是不好对付。” 同时她也好奇虞清寒这场战争的看法和把握。 除了太后,满朝大臣,以及懵懂的幼主皆是看向了虞清寒,分明是将希望都放在了她身上。 虞清寒面对众人目光,完全不虚,挺起胸,脸上风轻云淡,道: “寇往之,吾亦往之。” “此战,战,则必胜。” 两句话,豪气顿显,彰示了她的自信和决心。 这股传荡开来,甚至感染到了周围的大臣。 年轻官员们目光中为之动容,内心涌出了十足的好感。 最初提意见的书生模样的俊朗士子看到虞清寒,眼睛里也是敬佩之意。 “好厉害哦。” 龙椅上的幼主虽听不懂,可也是被这股气势触动了。 他感觉中央的那个姐姐,单是站在那里,就特别有安全感。 太后得到这个答案,也是点点头,很是满意。 现在她也只能信任虞清寒了。 若没有对方在,她还能不能留在皇宫,还是个未知数吧。 指望这群大臣,京城或许会被异族大军踏平。 “好,既然如此,就官复原职吧,京城的防务,都要仰仗将军了。” 太后看着虞清寒,语重心长道。 “锦儿,下诏吧,朝阳公主,官复原职。”同时她朝自己的儿子轻声道。 幼主得了娘亲的话,反应过来,乖巧的点了脑袋,用稚嫩的声音喊道: “朝阳公主,官复原职。” “朝阳公主,官复原职!” 一旁的待诏太监扯着公鸭嗓大声复述了一遍。 太后看了一眼虞清寒,犹豫了会儿,又补了一句: “加封楚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