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于我们而言,桓温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贵不可限量!即使一辈子无所作为,至少也能当上副县长。但是在“王、谢”等一流世家眼中,“奇骨、英物”的桓温所拥有的不过是一根汤勺而已,在他们大口吃肉的时候,桓温最多舀口汤。而且,由于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战死,桓温差点弄丢了那根“舀口汤”的汤勺。 然而恰恰是因为“报父仇”事件,桓温把盛汤的汤勺换成了盛肉的汤勺。虽然还是汤勺,区别却是本质的。 那年,桓温十五岁,所有的美好因为父亲的死而破碎,家道中落,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了桓温的肩上,再也不能无忧无虑过日子了。可能是由于年龄的缘故,桓温这个家长应该是不称职的,史书中并未找到有关于他为家族振兴而做的努力,没有去打工挣钱,也没有选择自主创业,只记载了他为了给母亲治病而把弟弟桓冲当掉换羊的一段经历。 生活越是艰辛,报仇雪恨之心就越是强烈,在得知父亲桓彝的死和泾县县令江播有关之后,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 江播是病死的,在害死桓温父亲的三年之后,桓温也在三年之后终于迎来复仇的时机。假扮吊客只身闯入灵堂,手刃江播三个儿子,然后镇定离去,只留下惊恐的吊唁者。 这是一件有预谋有目的的持刀入室杀人案件,而且是一次杀死三人,行凶者目标明确,手段凶残。在现在看来无论如何都罪无可赦的事情,在当时却是值得被广为称赞的,为父报仇天经地义,更何况江播是曾经参加过叛逆的乱臣贼子,不足惜。 手刃仇人之子的桓温就这样再次出名了,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有背景(士族)而且还是烈士遗孤。值得同情,值得赞扬!孝悌之心人所共知!再联系起年幼时“奇骨、英物”的评语来,于是,一个艰苦奋斗的、积极上进的、大有为的、可以作为励志典范的大好青年出现在世人面前。 或许桓温也没想到,自己为父报仇的事情最终传到了晋成帝司马衍的耳朵里,更没想到,这成了他出人头地,走向成为一代枭雄的契机。 司马衍亲自接见了桓温,还和他聊了天,在闲话家常之余,双方共同回忆了桓彝为国尽忠的英勇事迹,桓温也抓住机遇积极表明自己愿为皇帝尽忠,为皇帝服务的迫切要求。司马衍自然大为喜爱,不仅允许他承袭其父亲万宁县男的爵位,而且见他容貌端庄,器宇轩昂,才学过人,还把姐姐南康长公主嫁给了他。 就这样,桓温一跃成为了皇帝的大舅哥,而且由于天子佳婿的身份,终于获得了涉足东晋政坛的政治资本。 这是桓温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获得皇室的信任是一切成就的前提! 南康长公主是有名字的,叫司马兴男,晋明帝与庾皇后(庾文君)所生,性格刚烈豪爽,颇具男儿气概!晋成帝觉得如此姐妹和持刀杀人者桓温正是一对,于是就便宜了他。 司马兴男在历史中是留有故事的,《世说新语·贤媛》中有记载: 桓温灭掉成汉后,娶成汉后主李势的妹妹为妾,甚宠爱之。南康公主妒火中烧,趁桓温不在,持刀欲杀李氏。但见李氏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美。徐下结发,敛手向公主说:“国破家亡,无心以至。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清婉。南康公主掷刀上前抱着李氏说:“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连我看了都会心动,更何况是那老家伙)。 这事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后来成了一句成语,叫做:我见犹怜。 由于姻亲关系,由于共同的理想(北伐),桓温和庾翼(媳妇的娘家舅)亲近起来,两人相约共同平定天下。 当时庾翼官至荆州刺史,手握数万大军,而且正在准备北伐。刚刚成为天子佳婿的桓温和庾翼并不在一个级别上,只能给人家打打下手,在庾翼麾下任职前锋小督。 志同道合者大多互相欣赏,初涉政坛的桓温自然也得到了庾翼的推荐:“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叔、召伯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