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章扯淡圣诞-《重生之弄潮逐浪》


    第(2/3)页

    正以为这样的分歧,碰撞出了各自的神话体系,当然小的就不提,世界上神话体系大的10个,分别为1、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神话,亚当和夏娃;2、希腊神话和天神之争;3、印度神话,宇宙论与梵天;4、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5、日本神话,地球是个孤岛;6、古代墨西哥血腥的阿兹特克族神话;7、远古埃及神灵,世界开始于混沌状态;8、巴比伦神话,魔力女神死后造就天与地;9、远古波斯信仰,拜火教(索罗亚斯德教)神话;10、挪威神话,巨人始祖之死创造万物。

    当然要追溯更加久远的时间,整个神话体系着为这五个,其中包括,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北欧、美索不达米亚。

    言归正传,圣诞老人这个人物就是北欧神话、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神话的共有产物。

    当然这些寓言神话之争,不是像我们这些芸芸大众能够争辩的,在这里微点一下,多说无益。回到正题,像什么圣诞老人这些,有史记载其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商家为了兜售商品所想到的一个点子。

    相传1822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利坚之后,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销手法,每年利用这个节日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大赚一笔,在亚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国也群起效尤。因此装扮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也就渐渐地流行到世界各国了。

    当然这些都是杂文闲谈,说着听听便好,要是当真,只能说,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当然在家的手中,有了一个标点,就可以围绕这个标点创造出许多有含义的故事。

    比如说莫泊桑、契科夫、欧.亨利这三大巨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在初中课本上就有一篇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就是因为一个标点的诱导,促成了一片优秀的短篇诞生。

    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在印象中就有这么一篇感人的故事出现:

    话说在19世纪初,一个叫约翰的14岁男孩住进了英格兰的一家孤儿院。那时的孤儿院生活是很可怕的,孤儿就意味着没人喜欢、没人疼爱。这座孤儿院的院长对孩子们少有爱心,这里也没有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没有同情,没有理解。

    孩子们一年到头都要劳动,他们每天天一亮就起来干活,一直干到天黑。一年之中,只有圣诞节这天孩子们不用干活,而且还可以收到礼物--只橘子。约翰到孤儿院后,每年都盼望着圣诞节,还有这只橘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英格兰,无论是对约翰还是对他的同伴来说,橘子都是稀罕的东西。孩子们每次拿到橘子时都视若珍宝,他们把宝贵的橘子保存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守护着、闻着、摸着、欣赏着这只橘子。通常他们都要保存很久,等他们剥开橘子皮时,却发现它已经烂了。

    每当圣诞节快到时,孩子们都会有很多想法,他们会夸口说:“我要把我的橘子存得最久。”约翰睡觉时喜欢把他的橘子放在枕头边,他把橘子贴在鼻子上闻它的香味,拿在手里时都不敢用力,生怕蹭破了橘子皮。橘子能给他带来一种安全感、富足感,让他心里能暂时离开眼前的贫苦,产生-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年的圣诞节,约翰心里特别高兴,因为他马上就要成年了。他知道自己将会变得更强壮,而且不久就可以离开孤儿院了。他高兴地想象着自己的未来,他还想把橘子留到明年他生日那天。如果保存好,不摔不碰,他也许就能在生日这天吃到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