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幽州事毕,大军开拔雁门关!”(大章,二合一)-《我在诸天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


    第(3/3)页

    “有了子翊这枚珠玉,此人身上的光华,就几乎被尽数掩盖了。”

    “不然,恐怕此人已是名扬大汉,成为有名之士!”

    “而,我要说的是问题,请子干兄将此人与子翊对比一下,即可知晓答案。”

    皇埔嵩轻抚长须,将自己的想法徐徐道出。

    “将此人与子翊进行对比...”

    卢植听闻了皇埔嵩的讲述后,便是开始思索...

    同时,目光再次投向远处正在匈奴大军之中四处冲杀的吕布身上。

    “此子武艺超绝,更是勇猛异常...”

    “可如若与子翊对比...”

    “我懂了!”

    好似灵光一闪般,卢植突然眉头舒展道:

    “两人虽是同样武艺超绝,但是两人心性却是截然不同!”

    “子翊温润如玉,即使是行军途中,亦是一员儒将,军师谋略完全不属于当世任何一人!”

    “可眼前此人,武艺虽是顶尖,但却是犹如一头猛虎,未来成就可能会抵达武将之巅,却亦是极限。”

    “可为将,却不可为帅!”

    “子翊是一名帅才,而此子只能做一名将才!”

    “这就是两人的差别!”

    “便是如此。”

    皇埔嵩闻言,表示认同道。

    “两位将军,下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正待两人闲聊之时,突兀间,后侧的一名文官却是悄然上前一步道。

    “哦?赵大人请讲。”

    卢植和皇埔嵩二人扭头望去,见是雁门郡的太守赵康主动出言,当即便是应允道。

    “在两位大人还未赶至雁门郡之前,这位吕布吕将军,便是听令于并州刺史丁原大人之命,前来雁门关驻守。”

    “此子武艺的确不凡,可心性却是差强人意。”

    “先前听得两位大人谈论此子,故而下官方才有感而言。”

    赵康躬身拱手一礼道。

    “心性差强人意?”

    “可否详细一说?”

    卢植闻言,便是有些好奇的问道。

    “此人名为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人士,年幼之时,家中长亲尽皆被匈奴所害,故而对于匈奴可谓是恨到了极点!”

    “后来此子拜入丁原大人麾下,因武艺非凡,便是让他领得一部并州铁骑。”

    “然,此子好大喜功,平常一有战事,便是向丁原大人请命。”

    “久而久之,却是被丁原大人所不喜。”

    “最后任其做了一主薄之职。”

    “可此人却仍不自知,行事作风依旧如往常一般,故而才会直至今日,亦不得志。”

    “在领命前来雁门关驻守之时,更是多次不听号令,独往独来,甚至好几次言说要自行出关与那匈奴大军展开较量!”

    “两位大人,下官不是那种喜好背后言语他人者,此番话语,两位大人如若不信,可询问关内任何一员将士,然,下官要说的是,此子虽是武艺高强,可却犹如一把双刃,可伤敌人,亦可伤自己。”

    赵康将内心之中的愤懑,细数讲给了卢植和皇埔嵩二人。

    只因,先前吕布的确是给他造成了大大小小,数之不清的麻烦。

    战前各种埋怨,战中更是多次独往行来,战后更是自傲无比,不屑与他人交谈。

    这些毛病,可谓是让赵康深恶痛疾,毕竟,一个统领者,最不喜的就是手下之人中,出现一个不听命令的刺头!

    在古代,下属不听命令,自顾独行,在统帅者看来,就是心存反心。

    故而,才会有丁原提防吕布的原著剧情发生。

    后续更有董卓不信任吕布之事,当然那是因为吕布当时已经成为了三姓家奴。

    有了背叛的名头加身,才会让董卓多番忌惮。

    但从后期吕布的一些表现,其实赵康所言,也的确属实。

    吕布的刺头和骄傲,对于领军统帅者而言,的确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此子竟还有这般背景?”

    刚前来雁门关不久的皇埔嵩和卢植二人听闻了赵康的讲述后,便也是大吃一惊。

    同时在内心之中也是将对吕布的好感,有所降低。

    毕竟,他们两个统军多年,自然知晓如果军中出现吕布这样的刺头,会是一件多么令人头痛的事情。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