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还没有详细谈。但能提出这种构想,本身就已经证明他的眼光超越了单纯的特种作战。” 陈国华沉吟道,“这需要极其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洞察。让他来科大,正是为了给这个构想夯实地基。” “嗯,这事你多费心。”赵建国正色道,“关于他的培养方案……” “我已经让助理把我这些年整理的笔记和部分内部资料给他送过去了。” 陈国华打断他,“算是见面礼,也是投石问路。我倒要看看,这块海绵的极限在哪里,能从我这里吸走多少东西。” 赵建国闻言,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你老陈的压箱底宝贝都舍得掏出来,我就彻底放心了。交给你,我一百个放心!不过……”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戏谑,“你可别把这小子给教成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了,那我可跟你急!” “放屁!”陈国华笑骂一句,“我陈国华教出来的学生,哪个不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铁血指挥员?倒是你,老赵,把人塞过来,后续的支持可得跟上!别等我把他培养出来了,你那边又掉链子。” “这还用你说?”赵建国眼睛一瞪,“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只要他苏寒真能给我弄出一支像模像样的‘磨刀石’,老子把家底掏空了都支持!” 两位老战友,一位是军区实权派,一位是学府泰斗,隔着屏幕,为了一个共同的“宝贝”,开始了新一轮的“密谋”和规划。 办公室里的灯光,久久未熄。 夜幕彻底笼罩了国防科大。 进修学员公寓楼的大部分窗户都陆续熄灯,唯有三楼走廊尽头那间通宵自习室,以及零星几个宿舍还亮着灯。 306宿舍,便是这“零星”之一。 与自习室的安静不同,306宿舍里弥漫着一种火热的“学术”氛围,还夹杂着……泡面的香味。 四张书桌被拼凑在一起,上面铺满了教材、笔记本,以及那箱珍贵无比的陈教授资料。 正中央,则摆着四桶不同口味的泡面,热气腾腾,是熬夜学习的标配“军粮”。 “来来来,先垫垫肚子,补充弹药!”王涛撕开调料包,豪气地招呼着,“吃饱了才有力气跟这些‘之乎者也’干仗!” 李振吸溜了一口面条,目光却还死死盯着手里那本《现代局部战争战役指挥特点析要》的复印件,含糊不清地赞叹: “我的老天……陈教授这笔记,真是绝了!你看他对沙漠风暴行动中联军空中战役阶段的指挥节点分析,一针见血啊!我以前只觉得炸弹扔得准,没想到后面的指挥协调这么复杂!” 刘斌则捧着一本《外军联合战役理论发展与实战应用评估》,看得如痴如醉,连泡面都忘了吃,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敲击: “原来外军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强调‘多域融合’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理念,确实需要加快追赶步伐……” 苏寒面前摊开的是那本《经典战例复盘与逆向推演》,他一边快速浏览,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词和思维导图。 他的速度极快,仿佛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扫描录入。 “苏寒,你看这么快,能记住吗?”王涛忍不住问道。 苏寒头也不抬:“还行,主要抓框架和核心观点。细节可以慢慢反刍。” 三人对视一眼,再次感受到了“学神”与“学霸”之间的壁障。 “对了苏寒,”李振放下复印件,想起下午的疑问,“你下午课上那个反向冲锋的思路,还有抢占高地后的火力调整,是不是从陈教授这些战例里得到的灵感?” 苏寒这才抬起头,想了想,说道:“不完全是。陈教授的笔记更多的是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具体的应对,更多是基于……嗯,一种感觉。” “感觉?”王涛瞪大眼睛。 “就是对战场态势的直觉判断。”苏寒试图解释,“比如,当你处于绝对劣势,常规手段无效时,唯一的生路往往存在于对手的‘盲区’或者‘认为不可能’的地方。” “抢占高地看似冒险,但在那种地形下,反而是将分散的被动作战,转化为集中兵力占据局部主动的唯一机会。火力调整则是基于对剩余装备性能和反应时间的估算。”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李振三人却听得心惊肉跳。 这“感觉”背后,是对敌我心理、地形利弊、装备极限的精准把握和超强计算,是无数次在生死边缘锤炼出的战场嗅觉! “得,当我没问。”王涛悻悻地扒拉了一口泡面,“跟你讨论战术,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刘斌推了推眼镜,认真道:“不过苏寒说得对,理论是骨架,直觉是血肉。陈教授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坚实的骨架,而苏寒的……‘感觉’,则告诉我们血肉该如何生长。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理解战役指挥的精髓。” “有道理!”李振重重点头,拿起另一份资料,“那咱们也别光看不练。来,把这个‘红蓝电磁对抗想定’一起推演一下?看看按照陈教授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好!” 宿舍里的气氛再次升温。四人围着资料和沙盘草图,时而激烈争论,时而埋头计算,时而因想出一个妙招而击掌相庆。 泡面的香气与思想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306宿舍独特的“深夜食堂”风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