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龙亲御到胡边; 天心复见人心顺,相克相生马不前。 .......... 时光流转,永乐七年。 北方的草原上,暗流涌动,威胁的阴影再次笼罩中原边境。 紫禁城,奉天殿。 龙椅之上,朱棣的身影愈发显得威严深沉,久经战阵与皇权浸染,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此刻更是蕴含着令人心悸的冰冷杀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终,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决心,都汇聚成一个蕴含着无边血火与铁腕意志的“杀”字。 “杀——!” 随着朱棣这声令下,整个大明王朝,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轰然启动。 备战的号角吹响,粮草、军械、兵员,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集结。 ...... 永乐八年。 朱棣不等北方完全整合,御驾亲征,率领数十万精锐明军,浩浩荡荡,跨过长城,深入漠北。 消息传开,草原震动,无数北方部族震怒应战。 然而,面对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且融入了武道强者的明朝大军,习惯了游击袭扰的北方部族显得猝不及防。 鞑靼主力被迅速击溃,残部在绝对武力面前被迫臣服。 明军铁蹄踏过广袤草原,一路追亡逐北,直抵擒狐山。 朱棣下令,于巨大山岩之上,镌刻铭文,宣示大明武功: “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穷荒,万世太平!” …… 然而,战争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 草原部族的韧性超乎想象。 起复,北伐;复燃,再北伐;短暂臣服后的背叛,依旧是北伐。 接下来的数年间,连绵不绝的战争如同车轮般碾过漠北大地。 整个草原,几乎被犁庭扫穴不止一遍。 但不知是否真如传言所说,中原龙脉破碎,气运流失,导致北方蛮夷气数未尽。 这些草原部落仿佛野草一般,杀之不绝,烧之不尽,春风一吹,便又再度滋生。 朱棣数次亲征,倾尽国力,战果辉煌,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北方威胁。 “杀不尽,也要杀!” 朱棣的眼神冰冷而坚定,里面燃烧着偏执的火焰。 “朕这一代能做完的事,绝不留给子孙后代!” 这是朱棣的信念,是他作为铁血帝王的担当,也是他近乎残酷的执着。 他要用自己的铁腕,为大明打下一个真正万世无忧的基业。 ...... 永乐二十二年。 宿命的轮回似乎悄然降临。 朱棣发动第五次漠北远征,这位一生都在征战中的铁血帝王,最终却未能回到他亲手营建的北京城。 他于归途中,在榆木川,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溘然长逝。 一代雄主的落幕,也让漠北那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暂时停止了杀戮的轮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