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管是郡国府衙还是中央朝堂,对成立公司之事没有任何的阻拦。 只要每年向水衡都尉缴纳占股金半成的“公司税”,就可以拿到出海经商的符传。 民间贸易比官营贸易的规模要小,但是效率却出奇地高。 九月初一,第一支出洋寻找阿美利加的船队,就匆匆忙忙地从泉州出发了。 这支船队由三艘并不适合远洋航行的旧式楼船组成,水手总共有两千余人。 他们没有沿着大汉东南海岸线向南航向,而是义无反顾地径直向东航行——目标就是《地理会要》中的阿美利加。 三艘高大的楼船里,不仅装了两千多个水手,还带有茶叶、瓷器和丝绸——准备用来和阿美利加的殷人交换黄金。 除了《地理会要》《海国舆图》之外,他们手中就只有罗盘可以依赖了。 这样仓促的准备,这支船队的前途自然是凶多吉少,能够安然回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是他们仍然出发了。 这将会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无数的传说。 在这支船队的身后,还会有更多的船队和税收,它们会劈波斩浪,驶向大洋,去寻找《地理会要》中提到的“七大洲”。 纵然九死一生,也不会停下脚步。 …… 民间江湖的这些变化,自然会源源不断地传到刘贺的耳朵里。站在高高在上的未央宫,刘贺将民间这种狂热看得格外清楚。 在蓬莱横帆船和六分仪普及推广之前,出洋远航一定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这些抢先出海远航的人,莫说是找到新大陆,就是想要中途折返安然归来,恐怕也难于登天。 不知道有多少高大的楼船,会在阴晴不定的大洋中被风浪撞得粉碎;不知道又有多少大汉热血男儿,落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但身为天子,刘贺并没有下诏阻止此事,反而让《长安月报》对这些事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登载。 而且他亲自为那第一支出海的船队题了匾,称赞他们是大汉的“海上夸父”。 刘贺并非视生灵如草芥,而是他对此事看得很清楚,眼下出洋远航的确不会有结果,但是却不会没有意义。 因为只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大汉难以实现地理大发现,要完成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需要大汉上下一起奋勇。 这些仓促出行的船队到不了新大陆,却可能会发现一个落脚的岛屿,可能会发现一道温和的洋流,可能会发现季风变化…… 能够侥幸返航的人也许不过十之一二,但是总有活下来的幸运儿将这些信息带回来,为后来者能够再往前多走一里…… 一里到十里,十里到百里,百里到千里,千里到万里…… 三个月到五个月,三年到五年,三十年到五十年…… 这些信息累积到足够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新大陆自然就出现在眼前了。 这个过程一定死者甚众,恐怕比出征匈奴死的人还要多。 但是,如果百年之后,大汉之内的太阳永不落下,那么这些人付出的生命就是值得的。 …… 当大汉在汪洋大海这个新世界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对匈奴的最后一战也终于是开始了。 鼎新元年九月初一,距离上次汉军五路大军出征匈奴,堪堪过去一年而已。 但是长安城又是一片金戈铁马之声。 去年,五路大军总计有十五万人之众,这一次只有四万人。 单从人数来看,确实少了许多。 不仅和去年那大规模的出征无法相比,甚至与孝武皇帝在位时的任何一次出征都不能相比。 但是,人数的多少不能代表一切事情,甚至不能代表任何事情。 这四万汉军与那十五万汉军相比,是一支截然不同的新军。 人数虽少,但是战力和战意要强上百倍不止。 这四万大军,一半来自北军,一半来自南军,分成了两路。 北军两万人由骠骑将军韩增率领,从居延出塞;南军两万人由卫将军赵充国率领,从张掖出塞。 辰时,是大军从长安城周围的各营垒拔营的时间,刘贺来到长安城的北门,亲自目送大军出征。 出征的南军和北军,营垒都在长安城外,本来是不用入城,可以直接向北开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