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通过训练,在配合特殊的饮食,士兵们可以在一到三个月内完全适应高原反应。只不过因为当时朝廷忙着开拓西域,进军草原,西平县这里一直没有扩张。 在西平县建立之后,朝廷也会和愿意亲近的羌人、匈奴人进行交易,提供粮食、农具、陶器、布匹、盐、酒、茶、糖等物资,因此不少羌人部落和匈奴人部落和大乾交好。 甚至因为受到大乾的影响,归附大乾,这些部落也为西平驻军提供了牛羊和奶类等物资,双方交流还算融洽。 现在朝廷决定开拓河湟谷地,西平县作为河湟谷地中大乾最重要的据点于桥头堡,立刻就得到了大量资源倾斜。 原本只有五千的驻军,直接增派了三万,这三万大军在休息调整一段时间后,就会继续向西北进发。 河湟谷地土地虽然没有中原肥沃,但是有湟水有大河,水源充沛,便于耕种牧马,认真经营,养活两三百万人口不再话下。 朝廷三万大军进发,在调整了三个月之后,适应了高原环境,对河湟谷地开启了全面征服战争。虽然羌人、匈奴人占据地利,但是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匈奴人都有自己的部落,就连羌人自己也分了十几个部落。 这么多部落,又没有一个强势人物,根本不可能齐心合力。再加上朝廷为了征服河湟谷地也做了大量工作。那些和大乾亲近的部落朝廷给了好处,让他们归附,甚至一些部落还加入了大乾军队成为仆从军。 羌人、匈奴人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认同部落,因此他们并不在乎敌人是不是羌人。毕竟这些羌人部落之间也是各有龌龊,争夺草场水源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仇恨比和乾人之间更深。 有了羌人和匈奴人带路,大乾三万精锐在河湟谷地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一般,从人口、训练、战马再到武器装备的全面超越,一盘散沙的羌人和匈奴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若是这些羌人和匈奴人联合一致,再配合这里的地形,或许还有一拼之力。现在就只能被大乾军队包围绞杀。 大乾这一次出动乃是轻骑兵,配备镶铁皮甲、弩箭、长矛、横刀等装备,对阵的羌人和匈奴人大多是无甲和皮甲,铁甲寥寥无几。 面对大乾的轻骑兵,正面对阵打不过,想要逃跑也跑不了,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将河湟谷地全部扫平。接下来大军没有停下,继续向西北进发,将高原到敦煌这一部分也纳入掌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