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仁义道德不适合人吃人的时代-《秦时明月之大秦王后》


    第(2/3)页

    秦国可是以法立国,以法为尊,秦国公子都是以法家做启蒙的。

    而儒家在各国的地位都相当尴尬,  很少受待见,尝试过儒家改革的国家不是被灭就是没成效。

    扶苏的启蒙学姝理不知道是不是法家,  但至少听扶苏所说,  华阳太后一直以来给扶苏所寻来的夫子都是教导的儒学。

    姝理转头看向嬴政,果然见他皱起了眉头。

    在这个战乱不断,谁武力强,谁就有话语权的时代,突然冒出一个人来告诉你:你和别的国家争斗这样是不对的,你们都是周天子的大臣,你应该疼爱百姓,尊奉周天子……

    这就是孔子的治国理念。

    这种以礼为核心的‘仁爱’思想,落到诸侯们耳中,听起来就有点毫无意义了,毕竟身处于动乱的时代里,根本就没有环境来实行孔子的治国理念。

    一言以蔽之,对于诸侯们而言,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点:不合时宜!

    如果真的要践行孔子的治国理念,应该不是在一个战火缤纷的年代,而是在一统的天下,没有了他国征伐的威胁才行。

    不然就像自己要被打死了,结果来人跟你说,不要争斗,不要反抗,要营造和谐的气氛。

    和谐他大爷呢,再不反抗人都要没了。

    “儒家?”嬴政喃喃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些不满。

    作为诸侯国中少有推崇孔孟之道的宋、鲁和中山三国,都消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中极为推崇仁义的宋国,不惜用自身向各国证明儒家理念的不适宜性:

    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取而代之,发起会盟。为了彰显仁义,宋襄公不听目夷意见不带一兵一卒。

    结果,来回奔走发起会盟的宋襄公,被‘不讲仁义’的楚国‘执牛耳’,宋襄公自己也沦为楚国俘虏,被各个诸侯国嘲笑。

    而为了报会盟之耻,宋国攻打楚国盟友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宋国回军迎战楚国,双方在泓水展开大战。

    宋军先于楚军到达泓水,楚军渡河,公子目夷说:“可以趁着楚军正在渡河,半渡而击。”宋襄公却认为半渡而击非君子所为,执意要等楚军全部过河后再战。

    楚军刚过河还没有列阵完毕,目夷说:“趁楚军立足未稳,发起进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