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苏谨亦文亦武,虽说进士出身,但在朝中压根说不清他到底算文官还是武官。 朱棣在礼部却给他配了一文一武两个侍郎,又有什么深意? 想想即将爆发的北伐战事,这礼部的职能难不成还要代替兵部? 谁也看不清朱棣的想法,只能默默接受安排。 刑部,李仕鲁卸任。 代替他的,并不是原本的左侍郎,而是北平布政使郭资。 对这个安排,群臣也不敢有异议。 郭资是从燕王府跟着杀出来的功臣,之前为了稳定北平,才把他留了下来。 现在陛下要犒赏老将,谁又敢有异议? 至于李仕鲁,朱棣没让他致仕,而是继续担任都察院都御史。 同时,御史台取消,并入都察院。 这次合并,并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赋予新的职能——校检。 而这些御史言官,除了继续监督朝臣外,在军队也会派出校检御史,监管军队军心、将士。 职能有点像监军,但又不完全一样。 这些御史有监察的权利,但不得参与部队军事部署,甚至直接处置士兵的权利都没有。 他们只能带着耳朵和眼睛,至于手和嘴巴,必须紧紧的收回去。 朱棣可不想效‘太监监军’的前车之鉴。 之前苏谨卸任工部尚书的职位,替代者是郑赐。 而他的副手,则是左侍郎宋礼。 宋礼是苏谨一手提拔起来的,皆因其在水利方面颇有才干。 原本苏谨想着的是,等稳定下朝局后就急流勇退,让宋礼接替自己。 只是没想到朱棣突然横插一手,把郑赐又换了过来。 不过也好,郑赐不是嫉贤妒能之人,宋礼在他手下不至于被掣肘。 六部最后一个,就是兵部。 兵部尚书仍由姚广孝继续代着,左侍郎却换成了刘隽。 听完安排兵部的旨意,苏谨若有所思的看了朱棣一眼。 这刘隽可是和自己不大对付啊,之前没少弹过自己。 在这大战在即之时,朱老四先把徐增寿丢到山海关,卡住辽东后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