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张守节是盛唐知名学者,为史记作注,名《史记正义》,颇受文人的认可。可惜现在已经去世。 他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但受限于消息,不能推演准确。 李瑄提出的黄帝历法,让大臣们一头雾水。 术业有专攻,研究历法的臣子可未有几人。 当然,知道黄帝历法的官吏不少,就是不知如何去算。 而且李瑄竟然将从黄帝历法还来的华夏历提在年号之前。 代表以后史书记载、发布告示、科举考试等等,以华夏历法为先。 见群臣无一人解释,李瑄遂扯着张守节的名义,以与张守节生前好友转述,解释华夏历法,以及其推演。 将三四五四年这个推演功绩,算在张守节头上。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将他出生的那一日,作为华夏历的元年,再恰当不过。 毕竟这是华夏第一位帝王,建立国家的雏形。 为后世的华夏文明奠定基础。 李瑄解释完毕后,连宰相李岘,和经验丰富的老臣裴遵庆都一脸懵逼。 格局是非常大的。 从一个王朝,扩大到整个华夏文明。 让天下文人士子去探索、追求自己的根源,让引以为豪的文明之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是以,李瑄认为华夏历应该在帝王年号前。 但新东西,想让人接受十分困难。 “明日登基诏书,一定是华夏历在最前。” 李瑄向王维吩咐道。 秘书监的官吏已经将华夏历的介绍和推演依据记下。 他必须要推行华夏历。 李岘看透华夏历长久推行,会动摇大唐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 他看向李瑄智慧的目光,显然李瑄也知道。 只要大唐的掌权者勤政为民,改革弊缺,这无关紧要。 如果气数已尽,就该由其他统治者代替。 一旦华夏历深入人心,想废除可没那么容易。 他希望华夏历能成为全世界的历法,去代替某位神诞辰的那个历法。 首先,会借助大唐的影响力,向波斯地区推广。 王维领命,李岘和诸大臣没有多劝。 更多的是要回去研究一下华夏历的具体。 陛下定今年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就如同圣旨。 随即,商议大赦天下之事。 李瑄不想大赦。 因为大赦天下,除了“十恶”外,不论轻重罪犯,都可被赦免。徒刑者可以从边疆回归。 这定然会影响社会风气。 但自古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并减少朝政的压力。 现天下犯人属于较多的阶段。 最终,李瑄决定除了十恶不赦外,还设立三不赦。 唐军逮捕的众多叛军俘虏,肯定是不能赦免,叛乱在十恶不赦之内,他们要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设的三不赦,一为奸淫妇女者;二为故意杀人者,或致人残疾;三为拦路抢劫者。 这是除十恶以外,十分恶劣的罪名。 事实证明,犯过法的人,比普通人更犯法的概率更大。 李瑄规定,以后徒刑,皆发配至西北、黄土高原上,进行植树造林,六年得归。 并严令,不会再轻易特赦。如改元、立太子、立皇后等,不得劝谏大赦天下。 李瑄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劝大赦天下,被他否决。 律法不一定要严苛,但必然要细致,面面俱到,不断吸收案例,取长补短。 现在使用的《唐六典》,就有诸多纰漏。 李瑄又下诏免去今年天下百姓的租、庸。 虽然免税力度远远不如河南河北百姓,但可以让天下百姓感受到新帝的恩德。 不出意外,今年可以进行除贱为良运动。 “朕虽称帝,然天策上将、尚书令,朕仍兼之,卿等知晓。” 与大臣议事到最后时,他着重向文武百官提醒。 省得他们以为自己登基了,天策府会解散。 不可能的,天策府是以后的军队总司令部,要进行改制。 兼尚书令,李瑄也用心良苦,他要确立六部尚书的执行地位。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执行部门。 尚书右仆射将成为首席宰相。 文武百官没人敢觊觎这两个位置。 他们只是奇怪皇帝兼官职。 但也有大臣猜测出李瑄要保留天策府,加强尚书省权力。 议事结束,文武百官退下,他们暂时停止处理政务,要好好消化一下李瑄所说的内容,准备明日大典。 长安城,羽林郎将李隆基退位,李瑄登基的消息传至东西两市、大街小巷。 使百姓知道太子明天将进行登基大典。 确定消息后,百姓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李瑄为新帝,平民百姓最认天命。 他们仿若看到旭日东升,使天下光明。 看李瑄在长安的这段时间,上下官吏恪尽职守,泼皮无赖不敢冒头。米价再次有所回落。 百姓想着米价能落到开元年间。 现在米价三十五文,相比以往,还是居高不下。 主要是洛阳含嘉仓要优先向灾区运输粮食,新粮还未下来。 长安的粮食并不丰裕。 黄土高原几乎无森林,导致关中水土流失严重。作为大唐政治中心,京畿道户籍人口超过三百万,更别说京畿道奴婢众多,还有宫女、宦官、胡人、僧侣、道士、军队等等。 使得这曾经的天府之国,不堪重负。 自唐高宗以来,长安缺粮的问题就没断过。 李瑄还要想其他办法。 一些与李瑄敌对的大族,已经不抱有与李瑄对抗的念想。 他们去拜见李适之、裴泛等,会见大臣,服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那些嘴硬到底,倚老卖老的大臣,根本翻不起风浪。 这一日,是载入历史的时刻。 在长安城风起云涌的时候,李瑄最后一次回太子府…… 第(3/3)页